不可原谅,以色列已经失去理智。 十万人上街,必须马上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欧洲集体亮剑,预备逮捕内塔尼亚胡。 内塔尼亚胡众叛亲离,这一次美国都保不了他。 2025年8月12日,挪威外交部突然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只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踏上挪威领土,挪威就会立即逮捕他。 国际法的手铐:欧洲为何敢动以色列总理 挪威的逮捕威胁绝非空穴来风。作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缔约国,挪威有义务执行国际刑事法院(ICC)的合法逮捕令。
追溯到2024年11月,ICC就已对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指控他们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中犯下反人类罪和战争罪,特别是故意让平民挨饿、袭击学校和医院等行为。 这就给欧洲国家的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就像警察执行法院传票一样,挪威只是在履行国际法规定的义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挪威并非孤军奋战。爱尔兰总理早就明确表态,如果内塔尼亚胡进入爱尔兰领土,必将依法逮捕。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强调,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是《罗马规约》签署国,必须执行国际刑事法院的裁决,不能搞选择性执法。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国也相继表示支持ICC的决定,形成了"欧洲集体亮剑"的态势。 这种统一行动背后,是欧洲国家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强烈不满——当医院被炸、儿童饿死的画面持续冲击欧洲民众的良知时,政客们再也无法用"盟友关系"来搪塞国内的舆论压力。
当然,欧洲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就含糊其辞地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应对",法国则强调"法律上很复杂"。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欧洲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的深层矛盾:既想维护国际法权威,又不敢彻底得罪这个中东盟友。 但无论如何,挪威的明确表态已经打破了政治禁忌,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让内塔尼亚胡的国际旅行版图急剧收缩,如今欧洲大陆几乎成了他的"禁区"。 盟友的裂痕:美国为何保不住内塔尼亚胡 面对欧洲国家的集体行动,美国的反应显得格外无力。按照以往的剧本,美国本该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以色列辩护,但这次拜登政府的表现却相当克制。
虽然总统特朗普仍称ICC的逮捕令"骇人听闻",表示"永远与以色列站在一起",但这种表态更像是一种惯性使然,缺乏实际行动支撑。曾经的"保护神"角色,如今更像是在走形式。 美国的无力感首先来自国内民意的巨大转变。盖洛普2025年7月的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率已从冲突初期的50%暴跌至32%,而明确反对战争的比例飙升至60%。 内塔尼亚胡在美国的不支持率更是创下52%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继续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将成为美国政客的"政治风险"。
共和党众议员格林甚至提出要砍掉对以色列的5亿美元军援,理由是"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美国没必要再当冤大头",虽然修正案最终未通过,但这一提案能被提交表决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 国际压力则是另一重枷锁。当欧洲盟友纷纷依据国际法采取行动时,美国若强行庇护内塔尼亚胡,无异于公开与国际法为敌。在全球舆论聚焦加沙人道主义灾难的背景下,这种对抗将严重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 更微妙的是2024年美国大选后的政治格局,新政府需要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不可能为了一个争议人物与整个欧洲闹翻。于是我们看到,美国的"保护"仅限于口头谴责,既没有像对待其他国家那样威胁制裁挪威,也没有动用影响力施压ICC撤销逮捕令,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抛弃。
内塔尼亚胡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多次试图与美国高层通话,却屡屡遭遇"忙音";以色列驻美大使求见美国务卿,也被以"日程冲突"为由拒绝。 这种外交冷遇在过去几十年里极为罕见,标志着美以特殊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当超级大国的保护伞不再可靠,内塔尼亚胡的国际生存空间自然急剧萎缩。 十万人的怒吼:以色列国内的战争疲劳
比国际孤立更致命的,是内塔尼亚胡在国内遭遇的信任危机。2025年8月中旬,十万以色列民众涌上街头,将国防部大楼围得水泄不通,抗议口号从"结束战争"到"内塔尼亚胡下台"此起彼伏。 这场景让人想起2023年反对司法改革的大规模示威,但不同的是,这次抗议者涵盖了更广泛的群体——从左翼和平人士到前军方将领,从普通市民到商界领袖,连原本支持政府的右翼选民也加入了抗议行列。 这场抗议的导火索是加沙战事的无限期延长。经过近两年的冲突,以色列社会早已疲惫不堪。前线士兵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军费开支挤占了教育、医疗等民生预算,而国家安全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更让民众愤怒的是,内塔尼亚胡为了维持战争状态,不断推迟国内选举,被指责"用战争延续政治生命"。一位参加抗议的退休教师在采访中哭诉:"我的儿子死在了加沙,可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政府从来没有给过我们答案。" 国内政治盟友的倒戈更是让内塔尼亚胡雪上加霜。联合政府中的几个小党派公开呼吁他辞职,称"总理已失去领导国家的道德权威"。甚至连他亲手提拔的国防部长也私下表示,应该接受停火协议。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与他此前强硬的政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当ICC的逮捕令下达后,内塔尼亚胡提交的上诉被法院驳回,这一结果不仅打击了他的政治威望,更让民众看到了他在国际社会的孤立无援。
以色列国内的分裂在军队中也有所体现。近期有报道称,多名预备役军官联名上书,拒绝前往加沙执行任务,理由是"任务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 这种军人抗命现象在以色列历史上极为罕见,反映出军队对政府战争政策的质疑。当最核心的支持力量开始动摇,内塔尼亚胡的统治根基已经岌岌可危。 从欧洲的法律之网到美国的袖手旁观,再到国内民众的愤怒声讨,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涯正迎来最危险的时刻。挪威的逮捕威胁就像一个隐喻,预示着单边主义在国际法面前的式微。
这场危机不仅关乎一个政客的命运,更折射出全球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当战争罪行不再被政治盟友掩盖,当民众不再容忍无休止的冲突,即便是最强硬的领导人也必须面对正义的审判。 对于以色列而言,这场危机或许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政策的契机,毕竟十万人的怒吼已经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和平,才是民心所向。 中国网——挪威表态:已准备好执行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逮捕令
齐鲁壹点——地球局|打着接管旗号占领加沙?内塔尼亚胡摊牌了
红星新闻——以色列全面接管加沙,事情闹大了
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