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桥,原称学堂桥、校园桥,是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的人行桥。学堂桥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校园桥,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曲拱人行桥,长44米,宽4.3米。2001年重新修建成现在的钢板桥,2009年更名为华政桥。
学堂桥
校园桥
华东政法大学是圣约翰大学旧址所在地。1879年,时任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的施约瑟在上海市区西部苏州河畔的梵王渡购地创办了一所新的书院,命名为圣约翰书院。同年9月1日,书院正式开学。书院早期的院务一直由华人牧师颜永京实际主持。
圣约翰大学思颜堂,建于1904年,为纪念颜永京而命名,孙中山曾在此演讲
思颜堂现貌
1886年,年仅22岁的美国传教士卜舫济来校任教,后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影响很大。
圣约翰大学附近的梵王渡渡口(1920—1930)
圣约翰书院校门(1900)
从1896年到1905年,圣约翰书院仿照西式大学进行改组,并于1906年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立案。1907年,圣约翰大学正式挂牌,其文、理、医、神四个学院的学位均被美国各大学认可,发展成为中国著名高等院校,1925年学生人数已达750人,成为当时国内拥有本科生最多的院校。
圣约翰大学交谊室(1929),1949年5月,解放上海时,陈毅选择这里作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在交谊室大交谊厅举行
交谊楼现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学生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最终与以卜舫济为代表的学校当局发生直接冲突,导致17名中国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酿成圣约翰大学历史上著名的“六三”事件。离校师生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六三楼,建于1939年,原名斐蔚楼,为纪念圣公会上海教区郭斐蔚而命名,1951年更名为六三楼,以纪念“六三”事件
1925年,当时中国政府首次要求在华外国人设立的学校必须在中国立案,美国圣公会和圣约翰大学一开始都拒绝,一直拖到1947年才正式向国民政府申请注册登记,成为国内最迟实现“中国化”的一所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教学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英语教学,被誉为“英文人才培训中心”和“外交家的摇篮”,另一大特色是重视体育教育,特别是组建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
顾斐德纪念体育室,建于1919年,为纪念自然科学教授顾斐德而命名,是当时中国第一座现代大学体育馆,其中室内游泳池更为当时罕见
体育室现貌
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秋,在全国范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教会大学均被裁撤。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财经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原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
圣约翰大学纪念坊(1929),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建,后拆除,于1992年重建
纪念坊现貌
华东政法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复旦大学、东吴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的法律系、政治系、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的原址创办的,曾两次撤销并两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目前有长宁、普陀、松江3个校区,师生往来普陀、长宁两个校区便是走华政桥。
华政桥
普陀校区内有宿舍、食堂等建筑以及运动场。目前普陀校区正在整体重建升级,将包含宿舍、食堂、游泳池、足球篮球运动场以及多功能会堂功能。
俯瞰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普陀校区整体效果图
操场及跑道效果图
华政桥北堍向东200米是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分别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司法部、公安部,1960年因故撤销。198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复建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2017年10月14日,更名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是司法部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
圣约翰大学新科学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原址)(1923)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现貌
参考资料:
1.《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16日出版。
2.《普陀区地名志》,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